近日,歐洲央行決定將存款便利(指商業銀行在歐洲央行的存款)利率下調10個基點,進一步從-0.4%下調至-0.5%。有一段時間,關于‘負利率’的消息再次甚囂塵上。
借錢給別人要還利息嗎?很多朋友表示很難理解。
那么,負利率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負利率?中國離負利率還有多遠?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回答。
根據是否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利率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名義利率;另一個是實際利率。實際利率以名義利率為基礎,考慮了價格波動的影響。這兩個利率之間的關系是:
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
相應的,負利率也有兩種:
一種是負名義利率,這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的產物,比較少見。
例如,歐洲央行在2014年首次采取負利率政策,并于當年6月將存款便利利率從0%下調至0.1%。
另一種是實際利率為負,主要是物價上漲導致的,非常普遍。
比如張三一家三口,一個月開銷一萬。去年8月1日,張三在中國工商銀行存了1萬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75%。今年8月1日,這筆存款剛剛到期,張三拿到了10175元,準備用作生活費。然而,到了月底,張三發現自己的錢不夠花了。發生了什么事?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8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8%。也就是說,如果張三一家三口在今年8月份還想維持去年同期的生活質量,那么所需的生活費將從10000元增加到10280元。存款本息只有10175元,顯然不夠。
張:該筆存款的實際利率為1.75%-2.8%=-1.05%,為負利率。
三塊錢存銀行,存款利率趕不上物價上漲,實際利率為負,導致資金實際購買力下降。在物價快速上漲時期,實際利率為負是很常見的。
如前所述,實際利率為負的原因很簡單,即物價上漲率高于名義利率。那么,為什么會出現負的名義利率呢?
直接原因是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采取了負利率政策。再者,歐元區、日本、丹麥、瑞士等國家或地區的中央銀行采取負利率政策主要有兩個原因:
1.實現合理的通貨膨脹水平,促進經濟增長。
以歐元區為例。歐洲中央銀行的主要目標是保持物價穩定,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
具體來說,歐洲央行的價格目標是中期通脹率低于但接近2%。
根據歐洲央行官網公布的數據,目前歐元區通脹率僅為1%,遠未達到2%的政策目標,且呈下降趨勢。與此同時,歐元區主要國家經濟萎靡不振,增長乏力。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央行進一步將隔夜存款利率下調至-0.5%,希望以此提高通脹水平,刺激經濟增長。
和歐元區情況類似的,是我們的鄰居日本。為了走出經濟低迷,日本在2016年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
2.防止貨幣升值影響國內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丹麥和瑞士采取負利率政策,以防止貨幣升值,影響其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根據匯率理論,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利率差異會影響匯率。在歐元區實行負利率政策的情況下,如果丹麥和瑞士不降低利率,會造成丹麥克朗和瑞士法郎的升值。
然而,一國貨幣的升值會導致其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漲
首先,從實際利率來看,隨著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實際負利率已經出現。目前中資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在2%左右,貨幣市場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普遍只有2.0%,低于CPI漲幅。所以,無論是把錢存入銀行,還是存入貨幣基金,實際利率都會為負,貨幣購買力下降。
其次,雖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人民銀行也下調了超額準備金利率,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存放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利率為0.72%,遠未達到負值。
而且名義負利率是從央行對商業銀行采取的負利率政策開始,然后會傳導到商業銀行對客戶存款采取零利率甚至負利率。所以,對于中國普通百姓來說,負名義利率還是很遙遠的。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你能加深對負利率的理解。
據美國銀行的研究報告,非美元主權債券平均收益率已跌至-0.03%,為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平均數低于零的情況。負利率債券意味著這一個國家的人民即便持有現金都可以以0利率不被消減,但是如果投入該國產業就只有負利率的回報。債券利率紛紛進入負利率說明目前人們對世界金融市場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持悲觀預期,不再認為投資該國的大部分行業或企業可帶來回報;投資者避險情緒增加、追捧安全資產,收益率持續走低乃至進入負值區間。號稱“歐洲經濟發動機”的德國于8月21日成為首個以負收益率(-0.11%)發行30年期國債的主要發達國家,標志性地將大幅攀升的負收益率債券推向了新階段。不僅收益率水平屢創新低,負收益率影響的期限段也有逐漸拉長的趨勢,全球負利率現象面臨“lower for longer”的困境。
負利率環境下,資產比錢更具價值。資本是逐利的,原本在正利率的環境下,國際貿易主要是通過賣出貨物掙錢,因為正利率情況是錢比貨值錢。而“負利率時代”的到來,債券上的長期負利率現象將造成了資本的資產升值壓力,主要資金流入了收益率相對較高的股市、房地產、金融等資本密集型市場套利,實體經濟創新乏力、產業空心化程度愈發加劇,整體經濟效率倒退,高效率的行業和公司得不到合理的資本配置,這些西方國家的經濟因而進一步脫實向虛,走向泡沫化。
與西方國家經濟和貨幣的悲觀前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債券收益率小幅走低但降速較慢,與國外債市利差有所擴大,各期限債券利率結構較為合理,與美債等持續倒掛有較大區別,性價比優勢和吸引力不斷增強。收益率、安全性相對較高、不斷擴大開放的中國債券市場格外得到國際投資者青睞,目前中國債券市場的存量規模已逾93萬億元,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外資已連續9個月增持中國債券,截至8月末境外機構持倉中國債券規模已沖上兩萬億元大關。
全球金融市場的跌宕起伏反應在貨幣領域,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以來,諸多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匯率跌至歷史最低水平,阿根廷甚至被迫出臺資本管制,然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貶值幅度要遠小于同期韓元、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等新興市場貨幣對美元匯率的跌幅。
從歷史長周期的角度來看,人民幣成為相對強勢貨幣。以十年為尺度衡量人民幣兌國際主要貨幣的匯率,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人民幣兌美元相比十年前略有貶值,但是兌歐元、英鎊等其他貨幣時,還是相對大幅升值了。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人民幣從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啟動開始,至2019年6月,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7%。在過去15年里,人民幣是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最強勢的貨幣,也是全球升值幅度最大和最為穩健的貨幣之一。
人民幣值走強的背后,我國貨物貿易占全球份額和位次逐步提升。2009年,我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2013年,我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2014年至2015年保持這一地位。2017年至2018年,我國繼續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規模超過4.6萬億美元,以人民幣計價首次突破30萬億元大關,占全球份額為11.8%。
目前,我國外貿發展的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轉變: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國際經濟貿易范式將以何種形態演進尚未可知;另一方面,伴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減弱和傳統比較優勢勞動成本的上升,中國外貿面臨巨大挑戰。一國貿易競爭力根本上是一國產業競爭力的體現。開放型產業結構條件下,產業結構是出口商品結構的基礎。
中國外貿格局亟需從“賣貨物”升級到“賣服務”。過去,中國企業一直做著整條外貿鏈條最底端的事情——代加工、代生產,不僅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技術,且隨著人工、環保、管理等各項運作成本上漲壓力倍增,生存空間愈加狹小。但是隨著中國外貿規模的擴大,中國企業面臨的全球競爭,已經超越了價格競爭到質量競爭的層面,發展到了品牌競爭階段,品牌所賦予的高質量、高品位都成為消費者的首選。
西方國家歷史上都經歷過從“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階段。一些世界級制造業企業,傳統上的制造業企業,為提升競爭優勢,逐步將產業鏈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如通用公司、飛利浦公司、IBM 公司等紛紛通過業務轉型和服務模式創新提升競爭力。
在“負利率時代”背景下,價格的決定性作用正在慢慢減弱,全球消費者對于品牌、服務、環保等需求升級促使著企業在產品研發、設計、銷售服務等方方面面朝著“高標準體系”邁進。未來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全球市場賽道,是為獲得行業品牌主導地位而進行的競爭,擁有市場的最佳途徑是擁有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品牌。由此可見,品牌及品牌戰略將成為中國企業構筑全球市場競爭力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