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基本涵義是指: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方面與富裕國家競爭。
當一國的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 勞動力密集型的資本和企業就會退出。 去尋找更便宜的地方建廠, 本地失去了勞動密集型產業, 必須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 這時候, 如果勞動力素質跟不上的話, 就會面臨企業無人可用, 民眾無工可打的脫鉤狀態, 經濟就會陷入衰退。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雖然大部分農村設立了衛生室,但大多質量不高。未來要進一步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一方面培養更多合格的醫生到農村去,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術,采用遠程醫療的方式,方便城里的醫院服務農村。教育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在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同時,也要進一步探索遠程教育的方式,通過同步課堂讓城里優秀的老師能同步教導農村學生。
實施發展型低收入群體救助政策。針對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和老年人,盡可能多地為其創造就業機會。比如,脫貧攻堅期間,通過建立扶貧車間,將就業崗位放在農村,增加了農村的就業機會,并通過一些機制,讓企業優先聘用這些弱勢群體。針對不同群體需采用不同方式,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體,就要考慮如何幫助其充分發揮能力。除建立扶貧車間以外,還創造了很多方式,如扶貧工廠、扶貧微工廠等,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放到農村,把就業機會優先提供給這些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低收入群體,讓他們有收入。在扶貧車間里面干活的有80多歲的老人,因為按件結算,既可以在車間干活,也可以拿回家干活,工作時間較為靈活,雖然一天掙得并不多,但是老人家也愿意。針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群體,通過不斷調整低保政策,使其也能夠提升生活質量。但是不能只有收入,還需持續提供社會服務,要為其將來長久考慮。所以,要針對不同弱勢群體出臺不同的針對性的政策,使弱勢群體也能發展得更快更好。
促進共同富裕要關注重點群體。城市和農村比較,重點關注農村;東中西部相比,重點關注西部及部分中部地區;人與人之間相比,重點關注低收入群體。只有讓這些重點群體發展得更快更好,才能夠實現共同富裕。所以,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格外關注重點群體,促進我國實現以共同富裕為基礎的全面現代化。
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要充分利用三次分配機制,使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得到更快地改善和提高。初次分配要發揮好政府社會管理的職能,注重保護相對收入較低的群體的合法權益。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但在低收入群體合法權益受到破壞時政府就要行使好監管職能,保護低收入群體的合法權益。
完善個人所得稅和社保繳費,降低低收入人口的稅收和社保負擔。二次分配主要依靠政府調節,要建立完善的稅收體系,降低低收入群體的稅收負擔。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分配機制的設計,可以參考日本的做法。日本醫保的繳納費用依據收入水平,按比例繳納,也就是說,收入越高繳納的費用就越高,但享受到的醫療服務則沒有太大差別。
健全養老保險制度。提高養老保險標準,避免老年人口因收入較低導致的生活困難。現在農村的養老保險金太低了,有的地方一個月只有100元,所以需要提高農村養老保險的標準,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質量。
規范低保、“五保”和其他社會救助標準。提高轉移支付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低保和其他救助在農村執行時應該更加精準,有時候覆蓋面太寬,因為有些家庭的條件并不是很差。低保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家庭的總收入低到一定程度,才能享受低保。
鼓勵和發展慈善公益事業,完善三次分配機制。一個國家越發達,三次分配也就越重要,三次分配主要依靠慈善組織發揮作用。要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到慈善公益事業中去,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慈善事業的監管。慈善事業發展得好,監管到位,有助于縮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