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和需求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市場,需求側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買方,供給側其實就是生產端,賣方,也就是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企業或者組織。
供給側改革全稱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進一步優化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更高層次的發展。
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現代服務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供給側改革這一宏大的命題,改革是源于存在的問題。
15年前后大家都有印象吧,那時國內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生產的很多都是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利潤低掙不到錢,象襯衣、鞋子、兒童玩具等。
這背后是資源的大量浪費,而大量的資源用到了供過于求的產品,資源還是那個資源,價值上不去,價格更上不去。用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生產了那么多的低端商品,過程中沒有增值,怎能持續發展!
生活用品方面,更是滑稽!一方面我們自己生產的銷往國內的部分產品庫存嚴重,無法消化。而另一方面,老百姓卻熱衷于購買國外的消費品,大到汽車,小到電飯鍋、馬桶蓋、化妝品、奶粉、營養品等等。
出現這種現象說明需求是有的,只是供需錯配的問題。需求旺盛而供給側出了問題。
改革開放幾十年,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都拿去買國外的好東西去了,美國人的蘋果手機、德國的不銹鋼鍋、日本的沖水馬桶、韓國的化妝品……
我們自己的供給側不給力啊,導致的現象就是資本外流,中國人改革開放的果實給國外的GDP做了貢獻,而問題沒出在消費側,而是供給側,所以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必然的。
說了半天,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的內容就是”三去一降一補“。
三去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
去產能,理論就是去掉多余的、落后的產能,方法可以用4個字”關、停、并、轉“。
“十三五”期間,在鋼鐵行業深入推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減過剩產能超過1.5億噸,取締“地條鋼”產能超過1.4億噸。
去庫存就比較有針對性了,主要是去房地產庫存,消化現有住房。蓋樓需要資源,樓壓著的土地也是資源。
城鎮化是不是很熟悉?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國家落實戶籍制度改革,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使他們形成在就業地買房或長期租房的預期和需求。
另外,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以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還有最直接的就是控制房價。
去杠桿主要是降低政府和企業的債務水平,盡量降低企業的負債壓力,降低企業的負債率。
一降是指降成本,降低企業各項成本,比如說稅費、商水、商電,另一方面,政府簡政放權、簡化流程!
一補是指補短板。
科技方面卡脖子短板;
基礎設施方面,中心城區地下管網老舊、水電氣暖及環衛設施、老舊小區改造等短板;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強金融監管,防止金融行業脫實向虛;
城鄉統籌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民生建設方面,解決公共服務體系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擴大對外開放力度,一帶一路,自貿區,中蒙俄經濟走廊,很多;
環保生態建設方面,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還有我們經常聽說的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藍天保衛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圈、河長制湖長制、擴大城市綠化面積等等。
一直以來我們國家都在積極有序地推進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而且卓有成效。
我們常駐上海,專注企業融資貸款,資金充裕,各種非標產品都可以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