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遺址位于現在的北京市舊城的內城及其以北地區。是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以金代大寧宮(今北海瓊華島)為中心創建的,主要工程完成于元世祖時期。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50平方千米。城墻為夯土筑造,有城門11座。南城墻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東西城墻即明清北京內城東西墻,北城墻在今北四環路一帶。
全城南北長7600米,東西長6700米,總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食俏挥谕獬悄喜恐醒耄瑢m城在皇城的偏東部,全城的規劃設計,均以漢族統治者建都的思想為主導,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制度。城址內發現有城門、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遺址等遺跡,出土物以瓷器為主。
元大都是在荒野上平地起建的,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都城的規范。它三重城垣、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有九經九緯的街道和標準的縱街橫巷制的街網布局,成為宋以來城市發展的一個,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大都在規劃中還注意促進商業的發展,并有發達的給排水系統和完善的軍事防御、對內監督設施。在當時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
元亡后改造為明北京城。對元大都的研究和考察始于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后,經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和考古調查、發掘、鉆探,對元大都的平面規劃作了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