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聽著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我們都能想到被改編上演在大銀幕上、舞臺劇乃至生活小品中的故事《白毛女》。
我們可憐楊白勞和喜兒的悲慘遭遇,也痛恨黃世仁的狠毒殘忍,崇拜紅軍戰士的為國為民,在我們上一輩人心目中這是極為經典的一個故事。
但是我們再回頭看劇情的時候就有人提出明明是楊白勞與黃世仁先簽下了契約,后面也是楊白勞自己違約,為什么我們還同情楊白勞呢?
《白毛女》最早是東北電影制片廠出品的一部電影,講述的是在華北解放前的一個農村有一個早年喪妻的佃農楊白勞,他只有一個女兒名叫喜兒,一家人過著十分貧苦的生活。
本來喜兒有意和鄰居大嬸的兒子大春定下婚事,可是這時候惡霸地主黃世仁也看上了喜兒的美貌,于是加重租金,抬高利息逼迫楊白勞在當年就要還清所有債務。
在除夕之夜楊白勞因為無力償還債務喜兒被迫簽下了賣身契,楊白勞沒有辦法救出女兒回家后便自殺了,喜兒被黃世仁搶去還懷了孕,在孩子夭折后躲進大山靠著吃祭品艱難存活白了一頭頭發。
大春數次救喜兒無果最后加入紅軍,多年后意外遇到喜兒將她救出,全村人審判了黃世仁,喜兒和大春得以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整篇故事雖然結局還是較為圓滿的,但是卻深深體現了舊時社會地主壓迫農民的黑暗現實,黃世仁以無力還債的理由強行霸占喜兒,這其實就是流氓行徑和惡霸面目,但是當時地位卑微的佃農實則沒有為自己爭奪權力的能力,于是也是釀成了悲劇的結果。
整體故事悲喜交加,人們形象豐富生動,而且一直能延續至今被人們廣為贊頌也可以看得出來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是十分高的。
但是在我們感嘆于喜兒的悲慘命運時,有人卻說欠債還錢不是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嗎?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楊白勞欠債不還就是“老賴”,但是我們對于楊白勞和黃世仁的關系還是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看這個契約關系。
在舊社會土地租佃的關系中,土地的擁有者也就是地主往往對自己的佃農都有一定的人身約束。農民每日耕地辛苦操作,但是地主家呢就享受著現成的糧食。
這也使得地主和農民貧富差距十分懸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地主也會運用自己的勢力對農民進行壓迫,而農民苦于對很多事都沒有話語權,這也是導致了很多佃農悲劇的一個主要原因。
故事中的楊白勞租用了黃世仁的6畝地,舊時社會交通、通訊、商業等各方面都不是很發達,尤其是農民,農民是靠地靠天生活,只有莊稼收成了才有口糧,況且這個收成還沒有保障。
如果遇到天氣不好莊稼就會一夜之間都被破壞掉,所以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都是十分艱難的,更不要說還要交高額的租金。
黃世仁也是當時很多惡霸地主的典型象征,他們租借給農戶土地,但是會時不時地上漲租金,楊白勞的租地種了莊稼換了收入不光要給黃世仁租金,更要繳納國稅,自己能留下的幾乎就不剩什么。
要維持生活、養活家人就必須和地主借錢,這個借錢的利息又是地主訂的,黃世仁給楊白勞放的高利貸俗稱是“驢打滾”,幾倍幾倍上漲的利息但凡普通農民是不可能還得起的,這樣的放貸其實就是為了讓楊白勞還不上,好為自己霸占喜兒找到合理的理由和借口。
契約本就應該是雙方自由平等自愿簽訂,但是這份契約完全沒有體現出這幾點該有的性質,雖然這份契約是楊白勞與黃世仁簽訂的,但是卻是在這樣的強權和壓迫下產生的。
契約中的內容都為黃世仁一人的利益訂立,究竟其中的內容說的是什么,雙方的義務與權利又是什么,甚至于這份契約成不成立都是由地主黃世仁說了算,楊白勞在這其中是沒有任何話語權的被剝削、被壓迫者,那么這樣的一份契約又怎么能說是完全合法和公正公平的呢?
在如今我們的法律上有規定簽訂契約必須是公平的,如果存在不公平行為,那么可以對契約進行撤銷或者是變更,所以在這樣明顯缺失公平的契約面前楊白勞可以提出撤銷的。
但是在當時的社會憑著他的地位是沒有這個權利和能力的,所以楊白勞不能看作是正常的那種欠債不還,而是被地主強行剝削下的無力償還。
《白毛女》的故事其實就是舊社會的一個縮影,在表達舊時地主對農民的壓迫行徑的同時,也贊揚了我們新社會的改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文中大春參加紅軍后回來全村嚴肅地審判了地主黃世仁的惡霸行徑,這也是當時很多農民在獲得土地權利不再受制于地主壓迫的真實面貌。
在很多電視劇中我們也能看到人們對于地主的那種憤恨和不滿,甚至是很暴力的行為都是對于長久被壓迫后的一種極端的宣泄。
現如今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強,農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不只是家家戶戶都住上了舒適的住房,還有著十分便利的吃穿住行條件,就是最基本的土地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農民對于土地有更多的實際權力,國家也確保耕地的使用率,不允許他人強占或者損壞田地。
更重要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什么人工大棚、機器灌溉、自動化種植都為農民省去了不少的麻煩,也改善了土地容易遭到惡劣天氣影響的問題,現在糧食的質量越來越好,土地收成提高,確實真正地改變了農民的生活。
好的生活必然曾經都有過很漫長的一段發展歷程,很多年輕人聽起老人講述曾經的故事都覺得十分驚訝,特別是《白毛女》的故事,人們都很難想象在那個年代農民是如何艱難地生存的,這也就告誡著我們年輕一輩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